年退休人群再就業 退休再就業 ratish大全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退休人群再就業 退休再就業 ratish篇一
退休后還要工作嗎?也許你會吐槽:工作了大半輩子,退休了還不好好享受生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退休潮到來,你會選擇再就業嗎,希望大家喜歡!
在注重孝道的中國社會,老人頤養天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隨著醫療和生活水平的進步,仍留有活力的低齡老人選擇發揮余熱再就業,已經成了一種新趨勢。
不久前,《半月談》發文稱,未來10年間,我國將迎來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指60歲退休以后)群體正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其中不少女性在年滿50歲時,就切換到了退休養老的人生下半場。近段時間,有關老人就業的話題,也頻頻登上熱搜。
電影《飛屋環游記》中,老人經歷了工作、結婚、育兒等操勞的大半生,當退休來臨,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失去了重心,于是,怎樣重新找到自己,成為老人迫切的愿望。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當老人再就業的話題出現在公眾視野,被大家熱議的時候,很多人理想中的銀發就業,正是這種精神層面的需求。
早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2024年曾發布《關于日本高年齡者雇傭的現狀》報告,指出退休后,“健康”和“社會參與”是老人就業的強動機。
我國剛步入老年的60后,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收入和消費水平也較前代大幅提升,思想觀念更加開放,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仍有工作意愿和能力。
杭州的張叔叔62歲,退休前是一家國企的采購主管。這兩年,他一直在找各種再就業的機會,因為“一下子閑了下來,很不習慣”。不僅如此,張叔叔心里還有種失落感,常常覺得自己是不是沒用了,總想再找機會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然,也有另一部分老人選擇再就業,是為了緩解經濟壓力。金華59歲的郭阿姨以前是一名技術型的操作工,今年她剛有了孫子,家庭經濟負擔比較重。
看到身邊的同齡人過得很滋潤,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去旅游的路上,郭阿姨難免心酸,但對她來說,“幫小輩減輕壓力”更為重要。
但不管老人求職是抱著什么樣的目的,實際找工作時,他們都發現,工作并沒有那么好找。
當前,大部分招聘平臺基本尚未面向老人開辟專區,老人找工作大多通過線下和朋友介紹。北京商報曾報道低齡老人就業難問題,58歲清華大學畢業的老人,找不到超5000元的工作。
記者在一些求職網站上瀏覽,看到了不少高學歷老人的簡歷,年齡大多在55至65歲之間,不乏本科甚至研究生,許多都是“985”大學畢業,有的還有在國外留學以及外企工作的經歷。
“職業選擇十分受限。”一名溫州的求職老人告訴記者,61歲的他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退休前在一家外企工作,現在身體很好,有精力投入每周5天的工作,想找一份工資在五六千元左右的行政崗位工作,對行業和公司規模沒有要求。
雖然有著高學歷和外企工作經驗的雙重加持,但這位老人的再就業之路仍屢屢碰壁。他的簡歷已在求職網上放了3個月,基本無人問津。
本科學歷的張叔叔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他說,自己只在路過一些超市、餐館或停車場的時候,才會看到面向老人招聘的服務員、保潔員、保安、收費員等基礎崗位。
招聘渠道少,對口合適的崗位更少,是許多老人在求職中遇到的最主要困境。
讓張叔叔感到無奈的,還有社會上的質疑和家人的不理解。自從知道他在找工作后,他的兒子經常旁敲側擊地勸他放棄,怕他累著,要他多享享清福,還有人說他有退休金還要去上班,要么是家里出了問題,要么是兒子不孝順。
“退休后旅游、帶娃是一種選擇,自己想要再就業也是一種選擇。”他不服氣,“勞動不分年齡,找回自己的生活節奏,為社會繼續創造價值,不丟人!”
春節后,張叔叔說服兒子幫他做簡歷,并掛到了招聘網站。“工作我一定會堅持找下去的。”張叔叔希望,每個老人都能大膽爭取,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前,我國一部分低齡老年人具有知識和經驗優勢,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就業、再就業愿望強烈,希望通過職業教育更好發揮余熱、實現新階段人生價值。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已創建了一大批老年大學、老年教育學習體驗基地和老年學校,積極開展老年教育教學。
然而,我國老年職業教育仍面臨一些問題。
比如,很多低齡老年人群體渴望接受職業指導和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但某些老年職業教育機構授課內容主要以養生之道、陶冶情操為主,而一些高校和職業院校的老年教育專業則主要講授老年人社工服務課程。
另外,老年職業教育與就業也未能實現無縫銜接。